2025年11月4日,由教师教学发展处主办、公共艺术学院承办的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系列工作坊(十八)在公共艺术学院国际会议中心如期举行。本次活动特邀东北师范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美术学院副院长刘治龙教授担任主讲嘉宾,带来题为《玩转空间——从感知到建构》的精彩报告。公共艺术学院环境设计教研室主任于丽娜担任主持,300余名师生现场聆听,座无虚席,气氛热烈。

报告伊始,刘治龙教授抛出核心命题:“空间不是‘空’,而是关系的容器。”他从“点—线—面—体”切入,指出“体一旦运动,时间就留下轨迹”,强调设计中首先要解决“参照”——没有人的尺度就没有空间尺度,没有情感投射就没有场所灵魂。通过“大海与船”“建筑与人”等生动案例,他提醒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与空间改造中,务必把“人的感知”作为第一标尺。

刘治龙教授用“身体在报告厅,心飞食堂”的幽默比喻说明“心理空间>物理空间”,他指出,真正打动人的设计往往先激活心理预期,再落位到物理界面。教师在设计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场景时,也应先思考“学生的心理动线”,再考虑屏幕、灯光、声音与材质的配合。
在数字化工具泛滥的今天,刘治龙教授反而呼吁“回到感官”。他以纽约的“口袋公园”为例,说明一面水瀑即可屏蔽城市噪音,营造自然沉浸感;又以“无声实验室”为反例,提示“绝对寂静”会让人因听到自己的心跳而恐慌。他建议教师善用“声景”与“材质微差”重塑课堂氛围:地毯划定讨论区,木地板暗示动线,软包墙面降低混响,让“看不见的空间”成为“学得进的场所”。

针对教师“如何运用AI进行空间改造”的提问,刘治龙教授提出“三步走”策略:首先输入“温暖、好奇、静谧”等情感关键词,让算法理解空间的情绪目标;其次运用斐波那契数列或方圆九宫格设定0.618、5:7等经典比例作为生成约束;最后引入身高、视线、臂展等人体数据包对AI方案进行二次校准,确保屏幕视角、通道宽度等人性化指标符合真实使用需求,让AI出的图不再是冰冷的渲染,而是‘带心跳’的空间草图。
报告结束后,于丽娜主任组织现场教师分组开展“30分钟微改造”快闪演练:利用手边纸张、手机手电筒、电脑包等“零成本道具”,对所在报告厅进行“情绪升级”。短短半小时,四组教师分别呈现“光影回廊”“口袋讨论角”“可移动绿幕”“声学云”等创意,赢得刘治龙教授连连点赞。他评价:“最打动人的设计,往往始于对身边1㎡的再发现。”
此次活动为我院师生带来深刻启示。刘治龙教授的分享不仅展示了空间设计的最新方法论,更让人体悟到文化自信与创新精神的时代价值。中国设计的未来,既需要坚守“天人合一”的东方智慧,也离不开面向未来的数字探索。青年学子应以开放的视野和真诚的情感,将个人创作与时代精神相结合,用空间语言讲述动人的中国故事。
对我院教师而言,这场讲座同样是一场教学思维的启迪。艺术教育的使命,不仅是传授形式与功能,更在于激发学生的文化思考与创造潜能。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,打造兼具艺术情怀、技术素养与社会担当的学习新生态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