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春建筑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党总支“七个一百”系列活动之百封烈士遗书NO.100 林西惠

发布者:公共艺术学院发布时间:2021-10-10浏览次数:10

百封烈士遗书的故事

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,公共艺术学院整理了百封烈士遗书。这些烈士遗书,有的写于阴森的牢房里,有的落笔在行刑的刑场,语言朴实、情感真挚、纸短情长。这些永不褪色的烈士遗书背后,是革命烈士刀光剑影的革命经历。让我们跟随英烈们这一封封直至心灵的遗书,去触摸一段段血与火的历史!

今天,我们讲述烈士林西惠的故事。

 


林西惠(1885年-1911年),男,福建省连江县人,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。他出生于农民家庭,曾入长门练营当兵。1906年加入透堡广福会组织。1911年与连江一行26名爱国志士一起编入黄兴率领的第一路选锋队(敢死队),在总攻督署巷战中牺牲,时年26岁。安葬于广州黄花岗,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。

林西惠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,性憨直剽悍,喜耍拳弄棍。20岁时入长门练营当兵。他精湛拳术被称为国术教师。行伍时,对满清政府的政治腐败极为愤慨,已有参加革命的思想基础。退伍后,与独眼龙枪魏金龙一起游猎,并结成莫逆之交,同魏互相交流拳术枪法。1906年(光绪三十二年),与金龙一同加入透堡广福会组织,后拥吴适为大哥,改称光复会,成为中国同盟会下属的一个革命团体。常与陈清畴、黄忠炳等一起谈论政治时势,更加坚定革命信念,并以超群拳技教练同志,共图革命大业。

1911年(宣统三年)春,得知孙中山决定在广州举行起义的消息后,积极报名参加。4月27日(三月二十九日),与连江一行26名爱国志士一起编入黄兴率领的第一路选锋队(敢死队)。在总攻督署中奋勇争先,后在巷战中壮烈,时年26岁。安葬于广州黄花岗,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。

林西惠的故居在丹阳镇朱山村沃尾学前2号。宋庆元年间,传说教育家朱熹曾避迹隐居连江上山、馆读、丹阳、贵安等地讲学,常在朱山后山一带踏青。为纪念他,乡亲们把后山叫朱山,朱山村由此得名,把朱熹常经过的长龙岭叫朱公岭,种下了文脉之根。辛亥革命前,林西惠居住在约40平方米,一边盖瓦、一边盖草的两间单层民房。现存的故居是1911年下半年修建的。位于朱山村后门山半山腰距故居百米之处,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魏金龙、胡应升的故居。林西惠故居坐北向南,四柱三间,前后厅堂用插屏隔开,前后厅是与辛亥革命生还义士郑圣应合建。东边正房前后两间为郑圣应房屋,西边偏房两间为林西惠之子林平平房产。故居两层木结构,木檐瓦顶前后斜水,砖瓦连灰压脊。房屋腰峰为杉木板隔开,横腰上部是甘篙秆搂泥灰粉壁,林、郑两家后代在同一厅堂生活,亲如手足,和睦相处,具有物我同化、互谦互让、旷达亲和情怀。林西惠故居仅存与郑圣应共有前厅、后厅和靠西边的边房两间。近年,林平平又在边房盖了一扇两间砖混结构两层平楼,郑圣应之子郑学禄也在东边改扩建砖混边房两间两层平楼。修建林西惠故居时,至今还流传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。辛亥革命胜利,推翻了清王朝统治,福建国民政府下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家属抚恤金若干银两。当时,林西惠亲属抚恤金由黄花岗生还义士郑圣应代领,途经福州北岭,被土匪洗劫一空,因装银元的钱袋里还放着福建省国民政府领款通知书,土匪头目见状吓得面如土色。看着闻名全国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英名,不知是心生恻隐怜悯之心,还是生怕坏事败露,连夜冒雨把银元悉数送还朱山林西惠亲属。后来,与林西惠一同赴粤参加广州起义的生还义士郑圣应,就把这笔专款用于修建烈士故居。

一封封生死离别、催人泪下的遗书。烈士的遗书之所以让人动容,在于遗书中表现出来的浓烈的亲情和革命者的人性之美。他们深爱着自己年迈的父母、幼小的孩子、相濡以沫的爱人,但他们更加热爱祖国、热爱人民;他们凭借着无比坚定的革命信仰,不畏艰险,不怕牺牲!先烈们用生命谱写人间大爱,闪烁着人性的光辉。